潮州市潮安縣彩塘SD記憶卡鎮宏安鄉有座元山古廟,廟裡供奉的是“北極真武玄天大帝”。
  擲過“聖杯”,獲得玄天大帝的“同意”後,馬來西亞“孝恩文化基金”總執行長、暨南大學客座教授王琛發開始演示當年村民離鄉“下南洋”前最重要的儀式。面對新竹買房子記者的鏡頭,他恭敬地將印有“北極真武玄天大帝”字樣的符紙摺疊成三角形,在香爐中兜起一撮香土,包好帶走……
  廣東人稱出國往東南亞地區叫好房網“下南洋”,而出國則通稱“過番”。他們沿著一條現在被稱作“海上絲綢之路”的海上交通通道,或貿易、或謀生、或移民,由近及遠,由區域而世界,最終遍佈全球。據統計,目前廣東籍海外華僑華人約3000萬,分佈在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南方日報海ssd固態硬碟絲採訪組/本版主筆 周煦釗
  本版繪圖:新成屋陳健珊
  原始圖片:郭智軍
  從廣東下南洋謀生遂開軔百年大商業
  梅州鬆口鎮,曾經的火船碼頭仍靜靜地枕在梅江水畔,但早已沒有當年的喧囂。從水岸拾階而上,街對面便是一座已顯陳舊的黃色騎樓式建築,門楣上四個斑駁的字依稀可辨:松江旅舍。當地人向記者介紹,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印尼華僑廖訪珠出資在此建起唯一能停泊“火船”的碼頭。最興盛的時候,每天有300多條火船停泊,有6000多人由此進出。
  公元1796年。太陰曆正月初一,清兵入關後的第五位皇帝、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即位,改年號嘉慶。
  這一年,距美國宣告獨立才20年。也是在這一年,在馬來亞半島西北部,在鄰近檳城海岸線的椰腳街上,來自“廣東梅縣鬆口鎮溪西鄉”(據《南洋名人集傳》)的古石泉創辦了仁愛堂——這個來自粵北的山裡人或許沒有預料過,他在異國開創的基業將發展成整個東南亞歷史上最悠久的中藥行。
  古石泉開創仁愛堂的時間,距英國東印度公司將檳城開闢為東南亞最早的商業中心僅10年。這個山裡人是如何從粵北的山區走出,再漂渡重洋落腳他鄉,繼而開創事業的?
  對此,檳城學者林博愛主編的《南洋名人集傳·古石泉君》里有一段簡短的記載:“君批蓑戴笠,搭帆船(俗名大眼雞)南來檳榔嶼埠。”書中所載為古石泉的孫子古秀階所述,至於古石泉走過的詳細路徑已不可考。不過,當時大多數梅縣客家人“下南洋”時選擇的都是水路,古石泉或許不是個例外。
  古石泉的老家鬆口鎮南臨梅江,是客家人下南洋的必經之地。梅江往東接入韓江,韓江向南流經潮州,再至濱海的汕頭,然後匯入大海。梅州僑聯副主席鄧銳在其著作《梅州華僑華人史》中總結過當地華僑移民的路徑:“梅州華僑從梅江到達汕頭後,再由汕頭海港乘木船、舢板、帆船等交通工具,隨風漂流到哪裡就到哪裡上岸,定居謀生。”
  古石泉搭乘的俗名大眼雞的木製帆船,其船頭都被漆成紅色,也叫紅頭船。當時,在中國大陸沿海一帶活動的,除了廣東的紅頭船,還有綠頭船、白頭船和藍頭船,這些船所對應的省份,分別是福建、浙江和江蘇。據說,這種以顏色來區分船隻所屬省份的規矩是在嘉慶皇帝的爺爺、雍正皇帝當政時就定下來的。
  帆船靠風航行,要下南洋,就必須等到秋天才能出發。《廣東華僑史》主編、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副院長張應龍教授介紹:“過去因為帆船技術,人出去後一年才走一個來回。秋天坐船順風出去,次年夏天刮南風才能從南洋回來。”
  紅頭船自汕頭出發之後,一路沿著廣東海岸線向西行駛,抵近中南半島後拐向南,經越南沿岸,穿暹羅灣,到達馬來亞半島東岸。如果船繼續前行,繞過馬來亞半島最南端,轉過馬六甲海峽,就可以抵達馬來亞半島西岸的檳榔嶼,也即今天的馬來西亞檳城。
  《南洋名人集傳·古石泉君》載:“既到,歷寒暑許多,以勤儉漸有蓄積,遂開軔此百年大商業。”
  航海交通技術進步促進移民活動增長
  汕頭市澄海區東里鎮,樟林古港的石碑就立在324國道旁。依著當地人的指引,記者在石碑以西找到了那條流淌向南的水道。水面不寬,10米不到。岸邊,老舊的民居密集簇擁,畫出矮矮的、參差不齊的天際線。古港地處韓江入海口的河海交匯處,曾經是粵東乃至贛南、閩南地區出海的一個主要港口,既是對外貿易口岸,也是移民的口岸,興盛時可泊百餘艘紅頭海船。
  古石泉是廣東人下南洋大軍中的一員。當年下南洋的路徑,則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海上交通、貿易航線的一段。伴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由近及遠,由區域而及世界,廣東籍華僑華人也逐漸散佈到世界各地。有數據統計,截至2010年,海外華僑華人的總數量約5000萬人,其中廣東籍華僑華人占3/5、約3000萬人。
  “早期的移民跟貿易和海上絲綢之路是密切結合在一起的,”張應龍介紹,“隨著路線的擴展,移民分佈越來越廣、越來越遠,兩者是密切對應的關係。”
  中國人前往海外的情況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史料記載,公元前111年至公元前87年,西漢武帝派譯長招“應務者”從徐聞、合浦、日南港出海,當時就開闢出前往馬來亞半島、印度,最後到達已程不國(今斯裡蘭卡)的海上航線。
  據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黃啟臣提供的歷代海上絲綢之路路線圖顯示:在漢代,起始於合浦、徐聞的海上航線向西已連接阿拉伯半島;到了唐代,“廣州通海夷道”向西已越過阿拉伯半島,延伸至非洲大陸東岸。同時,唐代“廣州通海夷道”向東可抵達今日的朝鮮半島和日本,向南則到達今日印度尼西亞及爪哇海一帶。
  張應龍介紹,移民活動的增長與交通技術的進步也密切相關,技術進步會促進移民活動增長。“比方說,船小載不多走不遠,隨著造船技術的提高,船造得越大就使運輸的人數越多,也走得更遠。還有包括觀天象、觀水文等航海技術的提高,也促使移民越走越遠。”
  有兩方面的數據可以看出華僑華人遷徙分佈呈現空間上“近多遠少”的特點。
  首先是空間的分佈情況。由於亞洲各國距離中國最近,因此亞洲是華僑華人分佈數量最多的大洲。數據顯示:分佈在亞洲的華僑華人占全球華僑華人總數的近八成。其次,世界上居住華僑華人數量超過100萬人的9個國家中,有7個位於東南亞地區。
  除空間分佈有“近多遠少”的特點,從時間角度也有“近早遠遲”的特點。
  據有關華僑華人的研究資料顯示,從明清起,就不斷有一定規模的中國沿海居民下南洋到東南亞地區謀生。至18世紀中葉,華人才比較多地出現在歐洲。而華人大規模出現在南美洲則在19世紀初,是以“賣豬仔”的方式進入南美洲的古巴、秘魯等國。至於北美洲和大洋洲,則要到19世紀中葉才有較大規模的移民,源於1847年和1851年,美國、澳大利亞分別發現大型金礦,大量廣東華工在彼時進入北美洲和大洋洲。
  移民主因是海上貿易華人多聚居港口地區
  在新會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新會金牛山華僑義冢。往年荒草覆蓋的義冢經過2013年的一次修繕已經換了面貌,成為一座整潔的墓園。這裡埋葬了1508具上世紀40年代從海外運回的華僑骸骨。大多數從海外運回的遺骸都會被家屬領走落葬,沒有被領走的只能由慈善機構擇地集中安葬。金牛山義冢安葬的便是無人認領華僑骸骨。
  縱觀中國人移民海外的歷史,雖然唐代已有較多的人移居國外,但真正形成移民高潮的卻是在鴉片戰爭之後,且有三個階段:第一個出現在鴉片戰爭後;第二個出現在二戰後到解放初;第三個出現在改革開放至今。
  “移民的原因最多是經濟的原因,還有政治原因、社會原因、宗教原因和文化原因。”張應龍說,“早期的移民以主動移民為主,與海上貿易有關聯,而且中國移民也大多居住在港口地區。”
  元代溫州人周達觀曾著《真臘風土記》,其中描述過唐人寓居海外的一些原由。書中《流寓》一則講:“唐人之為水手者,利其國中不著衣裳,且米糧易求,婦女易得,屋室易辦,器用易足,買賣易為,往往皆逃逸於彼。”從其所述“五易”中可以看出,“買賣易為”也即貿易因素是很重要的寓居原因。
  古石泉開創仁愛堂後就不斷發展由中國至東南亞的中藥材生意。馬來西亞“孝恩文化基金”總執行長、暨南大學客座教授王琛發介紹:“據仁愛堂後人輾轉傳述:古石泉初期親力親為,藥物將用罄就親自回鄉採藥,後來稍有了儲蓄,方纔拜托來回中國及檳城的水客代為採辦。”
  至20世紀50年代,仁愛堂發展至最輝煌的時期。彼時的仁愛堂一度執東南亞中藥界操盤叫價的牛耳。王琛發評價:“它不只在商業史上以傳統行業的架勢創造了老招牌的神話,其歷史之悠久也蓋過了馬來西亞任何一家華、巫、印、洋公司。”
  口述
  廣東移民分佈與海上絲路密切對應
  口述人:
  張應龍,《廣東華僑史》主編、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副院長
  在古代,受航海技術、造船技術的限制,廣東移民只在周邊活動。隨著相關技術的不斷進步,移民的腳步才遍佈世界。
  這個觀點,在張應龍那裡找到了很多例證。他告訴記者,移民沿著海絲路徑,隨著航道的開發、造船技術的提高、航海技術的提高,不斷去到更多、更遠的地方。交通工具的進步對人類的移民行為、模式影響很大。從帆船、輪船時代到飛機時代,移民的模式、頻率完全不同。“在鴉片戰爭之前,廣東人基本上在東南亞活動。再遠的話,極少,而且有待考證。在古代,受航海技術、造船技術的限制,廣東移民只在周邊活動。”
  移民與海上航路的開發密切結合,廣東人較少去到菲律賓就是其中一個佐證。張應龍介紹,最開始的海上航線是沿著海岸線走,從越南、馬來亞半島、印度尼西亞,然後再到婆羅洲。如果要到菲律賓,就必須繞一大圈經婆羅洲之後才能抵達。但是,通常下南洋的人在路途中間都上岸了,很少到菲律賓去。
  “明末的時候,才發現一條從福建經臺灣到菲律賓的航道,所以明末大量閩南人去了菲律賓。但是,對於廣東人來說還是遠,所以現在廣東人在菲律賓的比例還是比較小。”張應龍說。
  另外一個能夠佐證海上航道和移民關係的,就是廣東移民聚居的地方多在港口城市。張應龍介紹,過去因為帆船技術,人出去後一年才走一個來回:秋天坐船順風出去,次年夏天刮南風才從南洋回來。所以,一般來講,做貿易通常要在外一年。不同時代東南亞的主要貿易港口有所不同,而華人去了大都是先停留、聚集在貿易港口。而隨著所在國家經濟的發展,去的人越來越多,居住點才變得越來越散,從事的行業也越來越廣泛。
  “比如說,廣東人在緬甸主要住在仰光附近,去到越南也是住在西貢、南越一帶,北越較少。在泰國也是以曼谷為中心的周邊地區,後來才向北部發展。在馬來西亞也主要是在幾個港口。”
  廣東移民分佈的地區隨航路的逐漸開發、航運技術的提高越來越廣。在張應龍看來,東西航路的開通以及後來出現的輪船對促進移民的分佈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鴉片戰爭可算作廣東移民由區域走向世界的一個分水嶺時期。
  16世紀,隨著東西航路的開通,西方人來到了東南亞。1511年,葡萄牙人占領了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後來,荷蘭人占領了印尼的雅加達。馬六甲和雅加達之後都成為當時東南亞重要的貿易站點,吸引了很多中國人去從事貿易和其他方面的工作。
  “到了鴉片戰爭後,19世紀70年代左右,輪船就開通了。輪船開通意義是有定期航班,不像以前靠季風來回,更加方便廣東移民到海外去。輪船介入後,木帆船雖然還可以從事貿易,但是作為載人工具就被淘汰了。鴉片戰爭後,美洲橫跨太平洋航路建立起來。當時美國造了很多飛剪船,搶運茶葉。後來發現,運契約華工比運茶葉還賺錢,就變成運契約華工到美洲去。”
  張應龍說,廣東人在鴉片戰爭前主要移民活動是前往東南亞,鴉片戰爭後大量廣東契約華工被運到中南美洲、北美洲,包括澳大利亞、非洲,少數去了歐洲。鴉片戰爭後,廣東人從東南亞走向世界。從整個中國來講,當時廣東移民走的地方是最多的。
  物證
  “過番三件寶”:市籃、甜粿、水布
  在汕頭澄海的樟林古港博物館中,陳列有當年潮汕子民下南洋時必備的“過番三件寶”:市藍、甜粿、水布。有當時的“過番歌”為證——“背個市籃去過番,樟林港咀淚汪汪。銀錢知寄人知返,父母妻兒切莫忘”、“無可奈何蒸甜粿,伴個‘角畢’往暹羅”。
  市籃是竹編的圓柱形提籃,高約及膝;甜粿是直徑一尺有餘的糖年糕;水布則是大約寬2尺、長6尺的一塊花格子布,顏色或紅、或綠、或藍。
  廣東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張開城介紹,甜粿用糯米製成,吃下去比較抗餓。下南洋的人要在海上漂很久,基本上就全靠甜粿充饑。而且甜粿耐存放,即便發黴,刮掉錶面一層還可以繼續吃。至於水布,用途就很多,可以包裹細軟、可以蘸水擦身、還可以當睡覺的鋪墊。
  除了“三件寶”,還有一些物品對當時長時間出海的人來說也是必備的,比如冬瓜。
  “冬瓜可以提供水分,船小載不了很多淡水,解渴就靠冬瓜,”《廣東華僑史》主編、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副院長張應龍說,“而且,萬一船翻了,還可以抱著冬瓜在海上漂一下。”
  而馬來西亞“孝恩文化基金”總執行長、暨南大學客座教授王琛發依據在馬來西亞的考察介紹,許多潮汕子民過番,還會隨身攜帶一份“香土”。他說,潮汕子民下南洋前要在廟中祈福,並用一張符紙包裹一撮香灰帶走。到了南洋後,再找到鄉親的會館,將香灰倒入香爐中。“什麼叫香火情?這就是香火情!”王琛發強調。
  “過番三件寶”向人們展示了一種生活經驗,但更多地也揭示出下南洋的辛酸一面:蒸一大塊甜粿,切開放入市籃,再用水布包些換洗衣物、符紙香灰甚至神主牌。大量的潮汕子民就這樣在前途難卜中簡裝登程。
  訪古思今
  落葉歸根落地生根
  遷徙腳步從未停止
  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樣的問題對於近代許多漂洋過海的華僑而言並非什麼“天問”,他們身處異鄉的同時心裡寄望的是“從哪裡來回哪裡去”,即便生時不能衣錦還鄉,故後也要狐死首丘。
  香港曾經是近代海外華僑歸葬原籍的骨骸轉運樞紐。有檔案顯示,香港的東華醫院從19世紀70年代便開始從事華僑骨骸臨時存放和轉運業務,並開辦有東華義莊專供存放骨骸、棺木。有港史研究者估算,經停義莊再轉運回粵的華僑骨骸數量“當以十萬為單位計”。歸國的骨骸大多會被家人認領下葬。無處投靠的,各處善堂會覓義山安葬。這些義山至今仍然留存在香港、江門、廣州等地。
  沿著來時的路返回。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中,落葉歸根是一個難以割捨的情結。然而,又並非每個漂泊的人都能飛鳥返鄉。於是,作為事物的另一面,落地生根就成為許多遷移者的選擇。或者說,勇於開拓其實也是中國人精神內核的一部分。
  事實上,立地開宗在傳統中是被鼓勵的。在廣府、客家、潮汕等民系的宗族族譜中,常常刊刻著版本不一但大體相似的《遷流詩》——“驛馬匆匆過四方,任君隨處立綱常,年深異境猶吾境,日久他鄉作故鄉”——在篳路藍縷中,這樣的字句顯然亦灌與開枝散葉者更堅定、飽滿的精神力量。
  由陸上絲綢之路至海上絲綢之路,落葉歸根的念念不忘也好,落地生根的生生不息也罷,華夏民族遷徙的腳步從來沒有停止過,時至今日,依然有大量民眾越海謀生。今天,再審視“海絲”的意義並非為了緬懷,更多的是為前路鋪墊基石。未來,等待這個民族的,不僅僅是大海,更有星辰。
  總指揮:莫高義 張東明 王更輝
  總策劃:王垂林
  總統籌:郭亦樂 郎國華 陳 志 張翼飛
  執 行:謝思佳 盧 軼 金 強 羅彥軍  (原標題:為何說海上絲路也是移民之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d01adzwe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